当我们现在行驶在贵州任意一条公路上,大概率将会和不止一座桥梁相遇。它们伫立在大山之中、江河之上、城市农村之间,将一个地形复杂的贵州连接了起来,也让桥下百姓的生活发生巨变。动静和G+TV《贵州网络新闻联播》栏目共同策划推出专栏《桥下人家》,记录这些超级工程,是如何改变贵州的发展格局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。
全长1427米的仁遵高速大发渠特大桥横跨在遵义市播州区团结村的上空,让这座山村接入了国家高速公路网,村里的产业也即将得到重塑。
(资料图片)
“这个水一点污染都没有,你们要来村里搞实体经济,就是一件大事、好事。水变成钱了,老百姓就业了........”
刚过完春节,遵义市播州区团结村就迎来了不少客人,其中就有4、5批是投资商。88岁的黄大发老支书听说后,便亲自当起了向导,还坚持要带着客商们到大发渠的源头去考察水质。
进入水源地的路并不好走,从村里过去要走9公里山路,还要再徒步沿着水渠走800多米。水渠边上的便道只有30厘米宽,大家都很担心老支书,但他却带头走在最前面,“这条路我走了上千遍了,不要紧,没问题”,老支书笑着说道。
过去,团结村是个穷窝窝,“一年四季包沙饭,过年才有米汤喝”。是这里的真实写照。20世纪60年代,为了引水,黄大发从基础开始苦学水利知识,不顾危险带头用绳索悬在峭壁上作业。带着200多名村民们,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9400米长的生命渠,创造了“愚公移山”的当代奇迹。如今,重走“天渠”却是为家乡带来发展的更多可能。
一行人来到水源地后,都很兴奋。虽然这半年是枯水期,但是源头的水量不少,而且清澈见底。老支书也给我们讲起了当年修渠的故事,“我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,兴奋啊,看到水特别大,就想把水引到村里,但是第一次失败了,后来我们又再改道才把水引过去。”黄大发说。他也没想到,30年后,天渠的水还能加工成产品。
其实早在两年前,村里就在谋划建设水厂项目,但碍于交通不便,迟迟没有落地。去年年底,仁遵高速开通,团结村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。不少投资商都看好这里的发展,王德强就是其中之一。王德强30多年前也参与过修渠工作,带着这份情怀,现在重新回到团结村开发水厂项目。
“今天看到源头水真的非常开心,我们两年多前就在准备,想开发出一个产品,那时候交通不行,一直没有下决心。现在这条高速路通了,我们大发渠矿泉水运出去非常方便,团队在加班加点做方案,第一期可能投资2000多万,分3期投资。国庆节以前肯定要投产。”客商王德强告诉记者。
客商王德强
“今天带他们来看这个源头我很高兴,大家都看到了希望,路通了,水变成了钱,老百姓生活更好了,高兴!”黄大发动情地说。
黄大发
现在的团结村,依托大发渠的水抓好旅游、水稻、油菜、柚子等产业发展,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3900元增加至如今的13725元,翻了近四番。借助仁遵高速的通车,也驶入乡村振兴快车道。
黄大发
“高速路通了以后,大量的客商看到了这里的机遇,劣势瞬间变成了优势,现在到我这里登记了80多家企业。盘活我们有利的资源,引进适合我们发展的项目。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发展条件下,要继续弘扬老支书愚公移山、艰苦奋斗的精神,用抓发展来传承下去,打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。”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乡副乡长伍姗姗说。
(记者: 朱彬 姚广胜 万好 平川 播州融媒:谢珣 刘瑛 王锐)
标签: 中小微企业融资办法